客服电话 :13817755498
客服时间 :工作日 9:00-17:00
地址:宁波保税西区创业大道7号4幢305室
邮箱:marketing@shmlrs.cn
微信公众号
公众号
Copyright © 宁波美丽人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8056203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上海
基因检测报告
内外向性格
外向性格的人常将自己的想法不加考虑的说出来,即思维外向。内向型性格的人喜欢独立思考,内向型性格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世界,他们直视自己的内在情感体验,对内部心理活动的体验深刻而持久。
检测结果
专家解读
a. 为孩子创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很有利于外向性格的培养和发挥。
b. 积极努力的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c. 培养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多鼓励孩子参加不同的生活活动。
d. 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e. 家长要帮助孩子择友。教育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标准识别人、衡量人、评价人,看人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也不能只看对你一个人好不好,要全面看他的为人,看他的品质看他们的性格与自己是不是融洽互补,互补性朋友更有益于相互提高,取长补短。
声明
Ⅰ. 本检测只对本次受检样本的结果正确性负责,并承诺在当前科学技术条件下所有检测结果是真实的、有效的,有关检测结果的解释权归精准医疗联合实验室。
Ⅱ. 由于基因检测的局限性,该检测无法覆盖所有与该项目相关的位点。
Ⅲ. 由于标本保存有一定期限,若对报告结果有疑问,请在自报告日期起的10天内提出复检申请,逾期不再受理。
Ⅳ. 出于科学研究需要,样本群体健康信息与样本检测基因信息可能会用于研究分析,但这种分析只针对样本组,不涉及个体隐私。
相关知识
❶ 什么是内外向性格?
心理学家荣格根据人的心态是主观内部世界还是客观外在世界把人分为两种类型:内向和外向。外向性格的人常将自己的想法不加考虑的说出来,即思维外向。内向型性格的人喜欢独立思考,内向型性格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世界,他们直视自己的内在情感体验,对内部心理活动的体验深刻而持久。
人性格的形成受外界环境因素和内在遗传因素双重制约。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绝对或者典型的内向(内倾)或外向(外倾)的人。大多数人属于中间型,并且人们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场合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❷ 遗传因素对内外向性格的影响:
遗传基因对孩子性格的决定程度是很重要的,性格受遗传因素的影响40%,一项关于1700 对双生子的调查显示,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的性格明显具有更高的相似性,同时我们可喜的看到后天培养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检测基因
![]() |
COMT 人的情绪以及心境与儿茶酚胺、多巴胺等有关,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是儿茶酚胺以及多巴胺的主要代谢酶,在此类神经递质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COMT基因位于第22号染色体的长臂上,位于22q11.2,此基因在它的第4号外显子rs4680位点上存在1个置换点突变(G可突变为A,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由缬氨酸突变为甲硫氨酸),导致该酶活性有3~4倍的降低,研究发现,A等位基因携带者相对内向。 |
![]() |
BDNF BDNF为一种小分子二聚体蛋白质,广泛地表达于哺乳动物的大脑组织内,rs6265是位于BDNF基因的编码外显子,是目前已知的BDNF基因的功能性多态位点,这个多态位点在海马和前额叶的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s6265的G/A多态性导致第66位氨基酸密码子的改变,使编码氨基酸发生Val-Met的转换,并影响BDNF的分泌。研究表明,A等位基因携带者相对内向。 |
你知道吗?
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85%归于性格,15%归于知识。”,要想取得成功,性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尤其是那种招人喜欢,给人快乐,具有魅力的良好性格。孩子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不一定非要他们拥有成功的性格并获得千篇一律的成功,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良好的性格不仅让我们物质生活更加美满,也能丰富人生道路中的感情生活、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 Wang M, Ma Y, Yuan W, et al. Meta-analysis of the COMT Val158Met polymorphism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effect of ethnicity[J]. Journal of Neuroimmune Pharmacology, 2016, 11(3): 434-445.
[2] Yang C, Xu Y, Sun N, et al.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BDNF, and GSK3B, genes modu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 Brain Research, 2010, 1355(2):1.